时事地理 | 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(含地理知识)
2021年2月19日,农历辛丑年正月初八(又称“上八”,系传统民俗上工之日或上工前一日),一篇《解放军报》的报道,公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去年6月在“加勒万河谷冲突”中的英雄事迹。

另据央视军事消息,在与外军交涉和激烈斗争中,团长祁发宝(1979年3月生人)身先士卒,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,仅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,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,身负重伤;

营长陈红军(1987年3月生人。2020年10月25日,陈红军的儿子出生)、战士陈祥榕(2001年12月生人)突入重围营救,奋力反击,英勇牺牲;

战士肖思远(1996年生人。肖思远的钱包里珍藏着一张漂亮女孩的照片),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,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;战士王焯冉(1996年生人),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,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,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。


喀喇昆仑山脉(高原)
喀喇昆仑山脉是世界山岳冰川(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,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。与之相对的是大陆冰川,面积较大,冰川较厚,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及格陵兰岛地区)最发达的高大山脉(世界中、低纬度山地冰川长度超过50千米的共有8条,其中喀喇昆仑山占有四分之三)。

“喀喇昆仑”一词,一说系突厥语中“黑色岩山”的音译。该山脉位于(中亚)中国、塔吉克斯坦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边境上,诸多山口(喀喇昆仑山口、明铁盖山口等)都是传统商道(古丝绸之路)所经的著名岭道。
喀喇昆仑山与帕米尔高原(波斯语,意为平顶屋,中国古代称葱岭或不周山。世界屋脊、百山之祖)关系密切,涵盖范围极广(宽度约为240千米,长度为800千米),亦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喀喇昆仑山,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,其中8000米以上高峰有4座,最有名的就是海拔8611米的(世界第二高峰)乔戈里峰(位于中国新疆和巴控克什米尔边界,系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)。喇昆仑山冰川的大部分融水流入印度河的(干)支流,故占有该山脉(山系)对于南亚大国印度尤为重要,这也是印度屡屡侵犯中国“阿克赛钦地区(详情可见次条《误读百年的“班公湖(错)”》)”的一大原因。

与喜马拉雅山(珠峰)类似,喀喇昆仑山垂直气候差异明显(垂直分异规律,受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双重制约)。该地,冬半年(含春季)受西风环流影响,降水丰沛且风力大(又称“风季”)。夏季,与山谷风等局部环流有关,拥有(少量)山地降水。
受经纬度及海拔位置影响,喀喇昆仑山受(印度洋)西南季风影响范围较小,但若西南季风过分强大,也会带来(较短时间内)集中性强降水(暴雨),造成洪涝(山洪)、泥石流及滑坡等自然灾害。
喀喇昆仑山地区,海拔较高,空气稀薄,日照(太阳辐射)强烈,温度(特别是昼夜温度)变化巨大,广大山区终年低温(年最热月0℃等温线约在海拔5600米处,年最冷月0℃等温线约与4200米等高线相一致),并常有强风。。

喀喇昆仑山的植物,大多数分布在海拔3500至4000米的温带气候区。植物的垂直分异(自然带)仅限于北坡和西坡,由谷底向上依次为(干旱半干旱)草原、森林草原(混交)、(湿润温带)针叶林、灌丛及高山植被等。(注,山脉向北,湿度降低,半山腰处的森林带范围渐小而至消失)
喀喇昆仑山众多的冰川中,跃动冰川(又称“冰川波动”,系一类冰川运动)的快速前进,冰融水道(切穿分水岭)的变迁,冰川阻塞湖(冰川跃动阻塞河谷形成,亦与冰碛阻塞湖相近)的溃决及冰川泥石流暴发,都对当地的经济生产、社会生活拥有巨大影响。


“亚洲水塔”青藏高原
青藏高原,以广阔的高原面为基础(高原主体),平均海拔?4000米以上,被誉为地球“第三极”。青藏高原,具有南极、北极之外最大的冰储量,其湖泊面积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。
青藏高原的隆升,使其成为中国(长江—通天河,黄河)和亚洲(南亚:印度河—狮泉河;恒河支流布拉马普特拉河—雅鲁藏布江。东南亚:萨尔温江—怒江;湄公河—澜沧江等)众多著名江河的发源地,因此,有“中国水塔”和“亚洲水塔”之称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等人的研究表明,冰川、冻土、积雪、湖泊、河流等是“亚洲水塔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中冰川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,多年冻土面积约?130万平方千米,常年积雪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,湖泊面积约?5万平方千米。
20世纪以来,全球气候变暖,导致全球气候极端化,而“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“第三极”地区更是全球变暖最强烈的地区(其升温幅度是同期全球其他地区平均值的?2?倍)”。在该背景下,“亚洲水塔”呈现整体失衡特征,主要表现为冰川加速退缩、(内流区)湖泊显著扩张、冰川径流增加,水循环加强。

气温升高,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冰川亏损(冰川储量减少),虽在短时间(或称较长时间)内附近河湖水量增多,气候湿润化,但是依靠冰川融水(补给的)径流,最终将减少甚至消失。这就是人类未来需要面临的(淡)水资源短缺风险。此外,冰川的减少及不稳定,将易导致冰崩和冰湖溃决等灾害发生频率增加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亚洲水塔”变化可以通过大气圈和水圈产生广域效应,进而和南极、北极变化协同联动,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循环。其中,在全球变暖过程中,“亚洲水塔”下垫面的变化(从冰雪变为沙土),最终会导致高原季风改变(即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区域大气环流),可能会破坏亚洲季风的生成及影响,从而改变季风区(主要是东亚、南亚及东南亚地区)降水时空分布。
当然,“亚洲水塔”冰雪资源的减少,则会通过水圈作用过程产生的广域效应和南极、北极一样,会加速冰川消融和外流河流径流增加,对全球海平面变化产生影响。


中巴经济走廊
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,涉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多条贸易通道(六大经济走廊:新亚欧大陆桥、中蒙俄、中国—中亚—西亚、中国—中南半岛等),其中中巴(巴基斯坦)经济走廊最是引人注目,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标志性项目,于2013年启动建设。2015年,中巴两国政府明确了以经济走廊为中心,以瓜达尔港、能源、交通基础设施、产业合作为重点的“1+4”合作布局。
中巴经济走廊,北起中国新疆喀什,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,是一条包括公路、铁路、油气管道的贸易廊道。该廊道最大限度缩短了中巴贸易的距离,为中国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战略要道(摆脱单一的马六甲海峡航道),有利于开展海陆联运。
与此同时,瓜达尔港的开发(建设),加强了巴基斯坦的地缘优势,进而可以为之构筑起东亚、中亚、南亚之间的油气能源运输枢纽的特殊地位。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,构成两国合作的示范效应,可以鼓励更多的国家实施开放合作,承接产业转移,加速自身及他人(国)发展。

其中,瓜达尔港的建设,尤为重要。近年来,中巴两国保持瓜达尔港正常运营,且以瓜达尔港为合作枢纽,加强中亚(乌兹别克斯坦、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)、西亚(阿富汗)和南亚(巴基斯坦)的运输合作,为港口发展空间持续拓展。此外,还包括税收优惠政策,成立专门委员会,统筹瓜达尔港综合开发等。此外,瓜达尔港配套建设顺利推进。

注(补充)——喀喇昆仑精神:
1966年—1978年,数以万计的中巴两国筑路先辈,在自然环境恶劣、灾害频发的崇山峻岭中,依靠肩扛手抬,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前赴后继、不怕牺牲的“喀喇昆仑精神”,打通了这条连接中巴两国的友谊交通要道(喀喇昆仑公路)。

喀喇昆仑公路项目沿线多为高原山区,沿线多(强风化片麻岩)边坡,岩体疏松(强度低),遇水易崩解坍塌。再加上当地降雨频繁(每年有1至3月和7至8月两个雨季),边坡施工作业风险高,难度大,给项目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
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

最后的最后,我们重温一篇课文——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。

——选自魏巍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
原刊于1951年8月19日《人民日报》

江苏金陵中学2021届高三10月学情调研
25、阅读图文材料,完成下列问题。(10分)
材料一 左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。右下图为左下图中拉合尔气候统计资料。

材料二 巴基斯坦是世界重要的灌溉农业国家,乙地是该国重要农业区。目前,乙地正推广“水肥药一体”的喷滴灌技术(在灌溉水源中加入化肥和农药)取代大水漫灌。
材料三 中巴经济走廊是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重要的合作项目,瓜德尔港、产业园区、公路铁路和能源为四个建设重点。通过该走廊建设,逐步完善巴基斯坦与中国的互联互通,推动中巴社会经济共同发展。
(1)甲处河流径流全年有两个峰值,说出其出现的季节及主要补给类型。(4分)
(2)简述乙地推广“水肥药一体”喷滴灌技术的环境效益。(3分)
(3)说明将交通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重点的主要理由。(2分)
解析及答案:
(1)解析:
该题的解答,一者是结合材料(图文信息),二者是联系所学知识。甲河流主要流经高原(山地)和平原两个地形区:中上游地区,受冰雪融水补给影响较大,故在春季多冰雪融水;中下游地区,受季风影响大,多降(雨)水补给。
答案:
春季,季节性积雪融水;夏季,雨水。(4分)
(2)解析:
环境效益主要是指对于环境的好处,即改善生态环境。推广“水肥药一体”喷滴灌技术,可以节省或减少水资源、化肥(农药)资源的使用(减轻污染),也可减轻土壤盐碱化(盐碱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跟大水漫灌和有灌无排有关)。此外,农业领域,污染减少,生态恢复,环境改善,还可以提高产品品质。
答案:
节约水资源;减轻土壤盐碱化;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,减少土壤污染;改善土质和农产品品质。(任答3点得3分)
(3)解析:
俗话说,要想富,先修路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,利于物资的输送往来,这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。此外,便利的交通,也可以促进中外经济、(文化)、社会的交流。
答案:
建设港口,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;建设公路铁路,有利于生产、生活资料运输;形成水陆联运通道等。(3分)
湖北山东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
12月教学质量联合检测
16、阅读图文材料,完成下列要求。
唐古拉山山脉地势整体由西向东逐渐递减,据研究,1990-2015年唐古拉山冰川整体大致呈现加速退缩趋势。唐古拉山大部分冰川属于大陆型冰川且冰川分布集中,但在其东段末端还存在有少量的海洋型冰川,面积约占总冰川面积的11.24%且冰川分布分散。
大陆型冰川是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冰川,冰川温度较低,雪线高,成冰过程缓慢,补给量少,冰川运动速度慢;海洋型冰川是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冰川,冰温较高,冰川表面恒温层接近零度,雪线较低,冰川区降水丰富,消融强烈,冰川运动速度快。
研究发现,在整体冰川消融的大背景下,却有极少数冰川或冰川的部分区域(如冰舌)出现小规模扩张现象,这些现象主要分布在大规模冰川区,如格拉丹东地区和东部布加岗日等地区。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

图1 唐古拉山冰川区域图

图2 唐古拉山东西段冰川面积及变化

表1 唐古拉山东西段气候变化及特征信息

图4 格拉丹东某冰舌变化
(1)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,解释唐古拉山冰川退缩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。(6分)
(2)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,描述唐古拉山东西段冰川面积及变化的差异,并分析与西段相比东段冰川变化产生的原因。(6分)
(3)简要分析格拉丹东部分冰舌扩张的原因。(3分)
解析及答案:
(1)解析:
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,我们需要结合水文(短期内,河流水量增加,后期减少乃至断流枯萎)、生物(生物多样性减少)、土壤(肥力下降)、气候(温差和降水季节变化增大;气候极端化,旱涝灾害加剧)、地形等五大自然环境要素。
答案:
水文:初期会使河流水量增加,后期冰川量减少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,湿地萎缩;
生物:生存环境改变,生物多样性减少;
土壤:加剧水土流失,土壤肥力下降;
气候:气温年较差增大(吸热和放热对温度的调节作用变小);降水季节变化变大,旱涝发生频率增大(冰川减少导致一些山峰高度降低,一定更有利于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,季节性降水量增多)。(6分,从气候、水文、生物、土壤任选3个角度)
(2)解析:
该题第一问,只要结合图、表回答即可,但要注意“变化”是一种动态,“比较”要两者(或两者以上)的对比。
第二问,根据材料,我们可知东段多海洋型冰川,冰温高,冰川消融量大。此外,东段的平均冰川规模较小(分布分散),易蒸发、风化,冰川退缩快。
西段的纬度、海拔及雪线都较高,且以大陆型冰川为主,冰温低,冰川消融量小。此外,西段的平均冰川规模大(分布集中),且降水量大、温度低,利于冰川的形成和积累(不利于冰川退缩)。
答案:
冰川面积:西段大于东段;变化:西段变化率小,减少面积小,速度慢;东段变化率大,减少面积大,速度快(2分)
原因:东段:纬度和海拔低,分布海洋型冰川,雪线低,冰温较高,气温升高导致冰川消融量大;平均冰川规模小,分布分散,对气温变化更敏感,冰川退缩更快。(2分)
西段:纬度和海拔高,以大陆型冰川为主,雪线高,冰温低,气温升高导致冰川消融量小;平均冰川规模大,分布集中,对气温变化反应较慢,冰川退缩较慢。降水增加,同时温度低,利于冰川的形成和积累。(2分)
(3)解析:
冰舌是指(山岳)冰川从曲雪盆流出的舌状冰体。冰舌区的冰川作用活跃,主要跟气温(气候变暖)、降水(水量增加)、坡度(坡度大,位移快)等因素的有关。
答案:
降水量增加,利于冰川的增长并减缓冰川的消融;冰川的消融和冻结过程促进不同部位物质转移和输送;雪崩、吹雪等原因;(3分)

可 喜 可 贺
地理蹊公众号的哔哩哔哩平台官方账号
获得“小破站”的认证通过了!

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(侵删)
来源丨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中国地理》
中国科学院院刊、央视军事
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等
文字 | 利之王
编校 | 赵丹妮
审核 | 利之王



